站在新的時間節點,回望身後:魯甸6.5級地震抗震救災的這26天,我們走得很艱苦,拯救生命的救援在無數人的犧牲和奉獻中,夜以繼日、不休不眠;我們走得很堅實,共同深切感受著同舟共濟的中國精神、萬眾一心的中國力量,面對災難昂揚奮起,用一個聲音呼喊:“魯甸挺住,雲南堅強!”
  站在新的時間節點,向前看去:打贏抗震救災這場硬仗的力量在凝聚、信心在增長,守望相助的大愛在延續。由抗震救災精神激發出的強大動力,由全社會、由每一個人迸發出的巨大能量,源源不絕匯聚為堅定的信心、剛健的意志、昂揚的士氣,為雲南追求富民強滇夢想的偉大歷程,留下一段盪氣迴腸的篇章。
  這是信念的力量
  命運共同體意識,這是魯甸地震後,出現於社會輿論中的最有溫度的詞語。
  在生命救援的72小時,在轉入過渡安置的7日之後,在進入恢復重建前期準備的當下,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通過黨委、政府與民意的同頻共振,再次讓人們感受到了它的力量和情懷,帶給人們戰勝一切困難的堅定信念。
  從地震降臨的那刻起,“把搶救生命放在第一位”的響亮聲音,就將魯甸與全省、全國人民緊緊連在一起,結為堅強的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強總理飛赴災區,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在地震當日即趕到現場徹夜指揮搶險救援,黃金72小時內,近萬名官兵進入災區拉網式搜救。協同一致的指揮體系,調動著龐大的救援隊伍,為了生命全力開動、高效運行。
  每一次從廢墟之下拯救出生命,都會在災區內外傳遞著鼓舞人心的正能量,每一個鮮活生命的逝去,又都讓全國同胞痛惜不已。至今,一條關於生命尊嚴的災區故事仍在不斷的“點擊”中,戳中無數人的淚腺。8月6日,在一處非常陡的山體滑坡面上,十幾名官兵接力3個多小時,手抬肩扛3公里,在湍急的河流和巨大的滾石間運出一具遇難者遺體,只為完成死者家屬“想把爸爸抬出去,送他最後一程”的願望。
  “人是國家最寶貴的財富。”當黨和政府用國家行動力發出這樣莊嚴的聲音時,命運共同體意識由此凝聚,內化為社會共識,外化為共克時艱的行動力。
  一個月來,震後的災區人心安定、秩序穩定。死者善後工作得到有效處置,傷員全部得到救治;包括震中龍頭山鎮在內的各臨時安置點,依托臨時黨支部建設“紅旗社區”,基本實現受災群眾有帳篷住、有飯吃、有水喝、有衣穿、有學上、有病可醫的“6有目標”;魯甸的花椒也正按期採摘、加工,平均收購價格還比去年略高。
  8月20日,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對魯甸地震恢復重建工作全面部署,強調要堅持以人為本,發揚自力更生和艱苦奮鬥精神,把恢復重建與生態修複、城鎮化建設、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實施防震安居工程和農村危房改造。優先解決受災群眾最關心、要求最迫切的住房、學校、醫院等問題,統籌考慮居民點選址、公共服務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等,力爭使災區建設水平有一個新的提升。
  前不久,省委書記秦光榮三進龍頭山,叮嚀安置工作要堅持走群眾路線,多聽群眾意見。“要把受災群眾當作我們的家人,把他們的困難當作我們的家事,做細做實做好各項工作。”省長李紀恆在抗震指揮部主持會議時要求,全力以赴抓安置,圍繞安置抓恢復,抓好恢復促重建,“時間不等人,任務不等人,中央的重托和災區人民群眾的期盼不等人。”
  這一個個聲音都在清晰有力地表達著黨和國家對人民利益至上的價值追求。
  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連接著群眾的根本利益,體現著4600多萬雲南人民的共同意願。雲嶺大地能夠歷難而彌堅,災難之中見精神、大災之年見發展,靠的就是以人為本理念凝聚起的堅定信念。正如魯甸地震的抗震救災,只要黨和政府的工作與人民的根本利益緊密相連,只要我們在工作中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關註人民的利益訴求和願望,維護人民的生命尊嚴與生活幸福,就能與群眾結成命運共同體,堅定戰勝自然災害、推動雲南發展的信念,凝聚成一股向上的力量,激勵我們為腳下的這片熱土奮鬥不息。
  中國夢雲南篇章的精彩,來自於熱烈歡快的旋律,也來自於跌宕激越的壯美。富民強滇之路,困難與希望同在。但有了努力為了人民、緊緊依靠人民的堅定信念,我們就會充滿力量。  (原標題:凝聚起富民強滇的強大力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lwhsolvykrh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